当前位置:肿瘤瞭望>百家>循证视点>正文

[第十届中国老年肿瘤学大会]吴世凯教授:乳腺癌脑转移治疗的规范和探索

作者:  吴世凯   日期:2016/4/22 17:40:27  浏览量:24076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乳腺癌的治愈率不断上升,但在目前综合多种治疗手段的前提下,仍有约5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复发转移。这类复发转移的患者中有20~40%会出现脑转移,且多发脑转移占全部脑转移患者的60~70%。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脑转移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放疗是脑转移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文献报道的脑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1年生存率为20%。可见乳腺癌脑转移(breast cancer brain metastases, BCBM)具有发病率高、生存期短的特点,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在本次中国老年肿瘤学大会上,来自解放军307医院放疗中心的吴世凯教授,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和该中心丰富的临床研究项目,从治疗规范和探索研究这两个角度,深入浅出地论述了BCBM这一临床热点话题。

  一、乳腺癌脑转移的治疗规范

 

  目前,如何选择针对BCBM的治疗,主要依据颅内转移灶的严重程度,来优化手术、放疗、药物治疗,2014年ASCO专家委员会的指南推荐如下:(1)对于预后较好且仅有单个脑转移病灶的患者,依据转移灶的大小、可切除性和症状缓解的需要急缓,可选择手术联合术后放疗、立体定向放射手术(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WBRT)±SRS,分次立体定向放疗(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FSRS)或SRS±WBRT。治疗结束后每2-4个月随诊复查。(2)对于预后较好且脑转移病灶仅有2-4个的患者,推荐手术切除导致主要症状的转移灶,术后SRS治疗其他转移灶。大于3-4cm的转移灶采用 SRS±WBRT、WBRT±SRS或FSRS。小于3-4cm的转移灶,采用手术切除并联合术后放疗。(3)预后较好的多发/弥散性脑转移或者脑膜转移患者,应选择WBRT。(4)预后较差的多发转移灶患者,可考虑行WBRT、最佳支持治疗和姑息治疗。(5)对于放疗后颅内转移灶进展者,可考虑SRS、手术、WBRT、全身治疗或者纳入临床试验。对于颅内转移灶进展且为弥漫性的患者,还应选择最佳支持治疗。(6)对于出现脑转移时颅外病灶未出现进展者,全身治疗方案不作更改。(7)对于出现脑转移时颅外疾病亦出现进展者,应根据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指南给予针对HER2的靶向治疗。(8)无脑部疾病史和脑部症状者,头颅MRI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9)如果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症状,则应及时行头颅MRI检查。

 

  二、乳腺癌脑转移的探索研究

 

  来自解放军307医院吴世凯教授团队针对乳腺癌脑转移的诊治开展了多项研究工作,具体包括乳腺癌脑转移预测模型、治疗模式优化、脑转移瘤周水肿处理、脑转移预后分析和预测等,涵盖了乳腺癌脑转移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和阶段。

 

  1. 早期乳腺癌脑转移预测模型的建立

 

  自2005.1.1至2010.1.1,共有82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在解放军307医院诊治,收集这批患者的基本信息和肿瘤相关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这批病例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4.9月,中位随访时间68个月,死亡344例,存活419例。在发生了DFS事件的501例患者中,脑转移者有192例,其中28例的脑转移为首发转移。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逐步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模。研究录入了255例患者作为验证集,其中155例发生了脑转移,100例没有发生脑转移。根据数据模型,求得每个患者发生脑转移的概率,绘制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预报能力。

 

  本研究发现:(1)年龄<35岁、绝经前、临床分期、组织分级和HER2阳性和ER阴性是脑转移的危险因素。(2)该模型ROC曲线的AUC为0.703,表明ROC曲线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预测模型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3)三阴性乳腺癌较易发生首发脑转移。(4)HER2阳性和发病时为绝经前的患者易发生后程脑转移。

 

  2. 乳腺癌脑转移治疗策略的研究

 

  作者从病例资料库中筛选出410例BCBM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中位随访时间为57.7个月(2.0-272.9个月),死亡315例(76.5%),删失95例(23.5%)。160例死亡原因明确的患者中,47.5%(76/160)死于颅内进展,52.5%(84/160)死于颅外进展。本研究中位脑转移后生存时间(brain metastases overall survival, BMOS)为14.6个月(范围0-97.2个月),而中位OS为68.2个月(范围2.0-272.9个月)。同时,作者针对多病灶脑转移和少病灶脑转移患者,进行了WBRT+SRS与单纯SRS的疗效对比,亚组分析的P值分别为0.108和0.34。

 

  结果表明:(1)与文献报道的结果进行比较,本研究中BCBM患者的生存时间较以往有所延长。(2)KPS评分、脑膜转移、脑转移病灶数目是BCBM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3)亚组分析显示单纯SRS与WBRT+SRS疗效未见明显差异。


  3. 56例乳腺癌脑转移再程放疗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本研究收集并分析了BCBM再程放疗的患者共56例,脑转移后生存时间、再程放疗后生存时间和再程放疗局部控制时间的中位值分别为23.8、10.8和6.7个月。6个月的局部控制率达到了65.7%,一年的总生存率为41.6%。影响再程放疗预后的COX回归分析显示,BED(>44.4 Gy vs. <44.4 Gy)、KPS评分(≥70 vs. <70)、颅外转移(未控制 vs. 控制)和再程放疗后的疗效(SD+PD vs. CR+PR)为预后相关因素。近期副反应的RTOG评估显示:51例为0-2级,4例为3级,无4级反应的发生。主要副反应包括头痛、头晕22例(63.0%)、恶心呕吐5例(9.3%)、肢体活动障碍2例(3.6%)以及呛咳1例(1.8%)。


  4. 立体定向放疗治疗乳腺癌多发脑转移的探索性研究

 

  目前,对于脑转移灶≤3个的患者行单纯SRT,逐渐成为业界共识。对于弥漫性脑转移者WBRT仍为标准治疗。而对于转移灶>3个的多发而非弥漫性脑转移患者,WBRT+SRT与单纯SRT两种模式成为业界争论。WBRT为多发脑转移瘤重要治疗手段,但其具有放疗剂量低、不能保护正常组织、影响神经认知功能以及放疗时间长等不足。目前的研究表明,WBRT对脑白质损伤显著高于SRT。SRT具有剂量分布优势,其肿瘤照射剂量高,能避开重要组织,因而对脑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更小,且放疗次数少、放疗时间短。

 

  本研究中对照组为WBRT+SRT组,转移灶行WBRT 30Gy/10F/2周,联合SRT 12-18Gy/1-3F。实验组为SRT组,转移灶行SRT 15-30Gy/1-5F。计划每组各纳入150例患者。随诊疗效评估包括:①治疗前2周内的头颅MRI作为基线;②放疗结束1月后行头颅MRI评价疗效,随后每3月随访一次;③详细记录放疗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随诊期至患者死亡。从目前已行治疗的11例多发脑转移患者来看,SRT较WBRT具有明显的剂量分布优势。


  5. 乳腺癌海马区转移发生及复发风险研究

 

  本研究收集了解放军307医院314例BCB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CT/MRI融合和靶区勾画。海马区(PH)为海马结构及其周围(外扩5mm);PTV为转移瘤在各个方向上外扩2mm;PTV全脑为计划靶体积。计算转移瘤边界至海马边缘最近的距离。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脑转移瘤个数是PH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PH转移和无PH转移的脑转移后生存期分别为8.6个月和15.3个月(P=0.025)。

 

  6. 贝伐单抗治疗难治性瘤周水肿的临床疗效分析研究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9.3至2015.12在解放军307医院放疗科接受贝伐单抗治疗伴有难治性瘤周水肿的恶性肿瘤患者。患者在贝伐单抗治疗前后1月内须行头颅MRI检查。评估贝伐单抗给药前后的临床症状、KPS评分、MRI显示的水肿体积,并详细记录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共分析了有231例患者,应用贝伐单抗399例次。贝伐单抗平均用药1.8次,中位2次,最多用药3次。中位用药剂量4.82mg/kg,平均剂量4.69mg/kg,最低剂量2.80mg/kg,最高剂量6.50mg/kg。其中应用贝伐单抗前后均有头颅MRI检查者共39例。男性15例,女性24例,中位年龄55岁。胶质瘤15例,脑转移瘤24例。25例为单纯贝伐单抗治疗,MRI检查前后未行放疗,14例行联合放疗。用药后症状好转32例,MRI对比有效患者34例,有效率为87%。

 

  39例患者中,应用贝伐单抗前平均水肿体积为97152±14428mm3,应用贝伐单抗后平均水肿体积为54149±9373mm3,P值为0.000;对于25例单纯应用贝伐单抗未联合放疗的患者,治疗前水肿体积为102874±17660mm3,治疗后水肿体积为57425±11274mm3,P值为0.000。

 

  吴世凯,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知名肿瘤专家。全军肿瘤中心副主任,解放军307医院放疗中心主任。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放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军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放疗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抗癌协会癌症姑息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放疗专委会常委。《Oncoltarget》、《中华医学杂志》等专业核心期刊编委。承担国家、卫生部、全军课题十多项。先后获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等表彰5项。在国内外发表SCI、核心期刊专业学术论文百余篇。专业方向为恶性肿瘤放疗和药物治疗结合的综合治疗,对乳腺癌、肺癌、脑转移瘤临床经验丰富。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吉晓蓉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中国老年肿瘤学大会脑转移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