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百家>访谈>正文

廖美琳教授:分子生物学研究推动我国肺癌的发展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6/4/1 18:18:39  浏览量:1965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2016年4月1号,第七届CSCO上海国际肺癌论坛暨第三届中瑞国际肺癌论坛在上海盛大开幕。本次大会受CSCO及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托,由上海胸科医院暨上海市胸部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办。本届大会的主题为“聚焦精准医疗,畅谈肺癌进展”。《肿瘤瞭望》有幸邀请了大会主席上海市胸科医院临床中心首席专家、上海市胸部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廖美琳教授做独家专访。

  上海国际肺癌论坛的创新点

 

  廖美琳教授:第一,上海国际肺癌论坛两年一届,历经13年,已经举办了7届。肺癌的治疗从开始到现在有很大的差距,总体来说肺癌的治疗方法、疗效正在不断的进步,我对肺癌的发展抱着乐观的态度。1970年肺癌的治疗效果不好,化疗也不规范,刚刚开始我们使用环膦酰胺等治疗药物,但现在我们会慎重考虑,使用副作用小、毒性低、安全性高的治疗药物,如培美曲塞。以前患者接受化疗时都觉得比较痛苦,但是现在有了新的如培美曲塞等毒副反应较低疗效又相对较高的药物。只有患者痛苦减轻了,才能更加接受化疗。

 

  第二,内科最大的发展是靶向治疗。靶向治疗对晚期肺癌病人效果显著,一代、二代、三代药物可以连续使用,如果第一代产生耐药,就可以改用第二代、第三代靶向治疗药物。另外,经分子生物学治疗后晚期肺癌将变成一种慢性疾病,生存期经治疗后可以得到延长,因此患者得了晚期肺癌后不要太悲观。我非常推荐分子生物学,希望分子生物学研究未来有更大的发展。

 

  第三,以前外科医生为病人做肺癌手术时要做很长的切口,并发症高,病人大多会感到十分痛苦,无法耐受肺癌手术。现在微创手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电视辅助胸腔镜(VATS),通过打单孔、双孔,三孔的方式替代了以前的长切口,让手术操作更为简便。虽然有人认为微创手术也不适用于所有的患者,但微创手术切口小,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痛苦,是今后的发展的方向。其他更先进的手术辅助设备,比如说我们医院引进的手术机器人,已经在临床上应用600多例,对于外科医生处理淋巴结比较适用。

 

  上海国际肺癌论坛的主要内容和热点话题

 

  廖美琳教授:会议除了主要围绕“聚焦精准医疗,畅谈肺癌进展”这一主题,还重点提到了分子生物学靶向治疗,这是我们今后要重点发展的方向。有研究发现最近比较热门的免疫治疗并不是对所有的患者都有效果,因为免疫治疗也有靶点,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靶点,治疗效果就不好。只有明确了靶点才能进行精准治疗,才能使免疫治疗疗效发挥得更好。除了放疗、免疫治疗外,我还比较关注到手术治疗和药物学的新进展。我们国家已经推出了分子生物学新药,这说明了我们国家肺癌事业发展迅速,已经进入了世界的前沿水平。

 

  中国肺癌用药选择与世界的区别

 

  廖美琳教授:药物的疗效与国家的国情、种族、生物学基础、人体解剖学等息息相关。例如易瑞沙(iressa)、特罗凯(tarceva)对中国人的治疗效果比欧美国家人群好,总体来说亚洲人用的效果比欧洲人用效果更好。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肺癌人群,通过收集临床数据,能很好的反应亚洲人最合适的药物治疗选择。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唐蕊蕾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分子生物学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