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WCLC)世界肺癌大会>正文

[WCLC 2015]白春学教授:中国肺癌诊断新技术

作者:  白春学   日期:2015/9/10 21:02:51  浏览量:3086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当地时间2015年9月6日,第16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开幕。在大会首日的中国专场中,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白春学教授介绍了中国肺癌诊断新技术。早期诊断是改善生存的最好的办法,有效的筛查手段包括低剂量CT、内窥镜技术,还需要对生物标志物开展研究。CALC的HTH项目将使中国患者获益。详细内容如下:

  白春学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肺癌的发病率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渐增加。据统计,2011年我国新发肺癌651,053例(男性441,364例,女性209,689例),平均每10万人中有48.32人罹患肺癌(男性为63.90/10万,女性为31.93/10万)。

 

  肺癌的新型诊断技术

 

  早期诊断是改善生存的最好途径,肺癌的新型诊断技术包括:

 

  ①痰细胞学检查:特异性较高,敏感性较低。

 

  ②内窥镜(纤支镜)检查:敏感性(中心型病变89%,≥2cm的周围型病变69%,<2cm的周围型病变33%),并发症包括气胸(0.7%)、出血(1.7%)、死亡(0.04%)。

 

  ③影像学检查(CT,PET/ CT):低剂量CT扫描可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率。NLST试验证实,CT筛查相比胸部X线检查可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P=0.004)。

 

  ④肿瘤标志物: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血清ProGRP水平较普通人群显著升高(P<0.0001),血清ProGRP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100%。不论是否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Th17相关细胞因子(IL-23、IL-17A、IL-17F、IL-22和TNF-a)的水平较普通人群显著升高(P<0.05);在不伴有COPD的NSCLC患者中,这些细胞因子在I-IIIA期患者中的水平高于其在IIIB-IV期患者中的水平(P<0.05)。研究发现,在中国汉族人口中,两个新基因位点(13q12.12和22q12.2)和一些遗传变异体(3q28,5p15.33,13q12.12和22q12.2)可促进肺癌易感性。

 

  ⑤物联网医学(miot)


  新型诊断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目前中国的肺癌共识和指南有《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早期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版)、《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等。其中,《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指出,具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在出现症状后应进行严格检查,并推荐每年一次体检:①55≤年龄<80;②吸烟≥400支/年,或≥20包/年;③职业有高危暴露史;④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⑤COPD、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或肺结核病史。

 

  由中国肺癌防治联盟(CALC)发起的“百千万工程(HTH Project)”,将以“百”“千”“万”为目标,实施指南与共识:预计设立百家肺部结节诊治分中心,培训千名参与肺部结节诊治工作的专业人员,每年发现并治疗数十万0期和Ia期的患者。目前已在全国建立31家分中心,将使中国肺癌患者大大受益。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张彩琴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生物标志物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