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华肺癌学术大会于2023年6月16-18日在南京顺利召开。本次大会邀请了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围绕肺部肿瘤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多学科诊治等议题展开讨论。本次大会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主办,会议主席由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担任。《肿瘤瞭望》有幸现场采访上海市胸科医院钟华教授,邀请钟教授针对肺癌领域的药物研发热点——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分享了见解。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2023中华肺癌学术大会于2023年6月16-18日在南京顺利召开。本次大会邀请了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围绕肺部肿瘤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多学科诊治等议题展开讨论。本次大会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主办,会议主席由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担任。《肿瘤瞭望》有幸现场采访上海市胸科医院钟华教授,邀请钟教授针对肺癌领域的药物研发热点——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分享了见解。
您如何看待ADC类药物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格局的影响?
钟华教授:抗体偶联药物(ADC)是由靶向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与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通过连接子链接而成。因此,ADC药物结合了靶向疗法和化疗疗法的作用原理,兼具两种疗法的优势,ADC可以说是一种精准化疗。
近几年ADC药物的研究炙手可热,一些有前景的靶点(如HER2、Trop2、HER3、CEACAM5、MET和NaPi2b等)正在临床研究中被评估用于实体瘤,目前在肺癌领域研发进展较快的靶点主要是HER2和Trop2,已有靶向HER2的ADC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获得适应症。在治疗疗效方面,研究数据显示,一些ADC药物获得了较高的客观缓解率。
ADC通过对传统化疗和单抗技术进行结合,为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丰富了临床治疗的选择。
一些研究将ADC与EGFR-TKI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进行联合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您如何评价这种联合策略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前景?
钟华教授:目前,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将ADC与其他药物结合使用,多项评估ADC联合靶向药物、ADC联合免疫治疗或ADC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等方案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部分联合方案已显示出极具前景的疗效。
对于ADC联合用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联合方案的毒副反应。ADC有ADC的独特的副反应,比如间质性肺疾病(ILD)或肺炎是使用ADC治疗时发生的重要不良事件,而EGFR-TKI等靶向药物也可能导致间质性肺炎(发生率较低),间质性肺炎也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副作用之一。当ADC与EGFR-TKI或免疫疗法联合应用时,两种药物的毒性也可能会叠加,加大了治疗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的考量,这可能会降低该联合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ADC精准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其他有效药物在肺癌领域依然是一个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在探索和优化ADC联合方案的过程中,应力争取得最大程度的增效减毒。
钟华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生物免疫学会理事会理事
上海市抗癌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向分子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会员
CSCO非小细胞肺癌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