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5-29日,第二十四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1年CSCO学术年会如约而至。数万名肿瘤学专家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通过线上、线下分享最新的肿瘤学研究进展,擘画中国临床肿瘤学科的美好未来。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1年9月25-29日,第二十四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1年CSCO学术年会如约而至。数万名肿瘤学专家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通过线上、线下分享最新的肿瘤学研究进展,擘画中国临床肿瘤学科的美好未来。肿瘤瞭望特邀CSCO抗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委、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马军教授畅谈了在过去的一年里血液肿瘤领域的新药获批情况,以及CAR-T细胞疗法最新进展。在中国血液肿瘤发展已百年的今天,马军教授还回顾了五代学者们矢志不渝、前赴后继,为我国血液肿瘤事业不懈奋斗的心路历程,呼吁全国血液肿瘤工作者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国2030年的大健康战略贡献一份力量。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2021年获批血液肿瘤新药盘点
马军教授:从去年的1月份至今,不管是前期、中期还是后期,新冠疫情仍然在持续。因此去年1月份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的提议下,我和朱军教授、沈志祥教授提出了“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不隔离学术,不隔离医教和患教”的口号,其中“隔离病毒不隔离爱”已经成为这次医学界评比的第一大口号。中国临床肿瘤协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近3000多场的线上医教和患教,由于在新冠时期血液和淋巴系统疾病的患者不能进行化疗,不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我们就进行了Chemo-free(无化疗)疗法,并对患者病情的维持和巩固做了非常多工作。
在新药的研发和临床研究上,2020年前半年的疫情使我们的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但后半年通过电话、线上的咨询和流调,以及线上临床研究的答疑,一整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了19个血液肿瘤药物,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个CD3-CD19双/单克隆抗体、中国第一个抗体偶联药物(ADC)即抗CD30单克隆抗体、以及BTK抑制剂的创新药奥布替尼、泽布替尼,另外还批准了普乐沙福等药物。今年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又批准了26个药物,两年将近45个药物,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所以不管在新冠的任何时期都没有影响我们对新药的研发,这种做法令人欣慰。“生命至上,生命高于一切”是我们党和国家,政府提出的大健康的最高目标,因此在病毒肆虐的情况下,临床医生和药企没有停步,为了实现大健康,为了延长肿瘤病人的生命,甚至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我们一直在努力奋斗。
国内首款CAR-T细胞疗法已经上市,有效≠神药
马军教授:2017年第一款CAR-T疗法在美国批准,用于既往接受二线或多线系统治疗的复发性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成人患者的治疗,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以及转化性滤泡性淋巴瘤。截至今年5月份,全球新研制的细胞药物已有近2900种,其中大部分处于临床前和Ⅰ期临床试验,仅120种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目前只有5种完成了整个临床试验并被美国批准上市。
我国CAR-T的上市经历了非常艰辛的过程,也经过了非常严格的评审。我国在今年6月份上市的复星凯特的CAR-T,是完全按照美国凯特的CAR-T生产线的要求生产的,经历了非常严格的审评以及上百次的答辩和几十次的临检,已经在第一个适应症(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上获得了中国药监局的批准,目前在临床应用了21例病人,其中6例获得CR并已出院。
近5年来在全球有4800多人接受了细胞疗法,而4年的无病生存率只有44%,这说明有56%的病人再次复发甚至死亡。CAR-T细胞疗法价格昂贵,并发症很高,所以它只能作为治疗肿瘤的一种药物,一种治疗方法之一。因此花120万打一针CAR-T就能让癌细胞消失的说法并不科学,这是无视科学的做法,因为一个新药的上市需要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循证医学和长期真实世界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在癌症晚期没有选择的情况下,CAR-T疗法是的一种尝试,然而它并不是神药,不能完全治愈癌症,我们也无法测验癌细胞是否完全消失。所以我们要尊重科学,对患者、对医生、对社会负责。因为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使癌症百分之百治愈,所以我希望大家在选择治疗方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和医生配合,让我们患者活得更长,甚至达到临床治愈。
中国血液肿瘤历经百年发展,薪火相传
马军教授:从1915年发现第一个血液病恶性贫血,中国的血液肿瘤发展至今已有105年的历史。1938年,金显宅教授、吴桓兴教授创立了第一个中比镭锭治疗院,即上海复旦肿瘤医院的前身。1958年,在周总理的倡导下,在金显宅教授、吴桓兴教授、李冰教授等老一代教授的努力下,我国建立了医科院的肿瘤医院。迄今为止血液学科的发展有了五代人,第一代人有邓家栋教授,陈悦书教授等;第二代有陆道培院士,王振义院士等;第三代有我和沈志祥、达万明教授;第四代有王建祥教授、黄晓军教授、吴德沛教授等,第五代就是我们这些70年代的人。经过了五代人的奋斗,血液学科的发展一代比一代强,现在也有了专门的学科病种。实体肿瘤的发展也历经数代人的薪火相传,第一代有吴桓兴、金显宅、李冰等老教授;第二代有吴孟超院士、孙燕院士、廖美琳教授和管忠震教授;第三代就是创建CSCO的储大同教授、吴一龙教授、秦叔奎教授和我等专家,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是一个协作、团结、务实、创新的学会,我们在继承老一辈肿瘤和血液学家的遗志上,一代比一代做得更好,立志为中国的肿瘤病人研究更好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我们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让肿瘤病人寿命更长,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这也符合了国家2030年的大健康战略,习主席和李总理提出要将肿瘤的5年生存率提高15%,因此我们任重而道远。目前北上广的大中心对于淋巴瘤的5年治愈率大约都在62%以上,但是我们统计了全国各地的16,980例淋巴瘤患者,5年的生存率只有37.6%。虽然我国是第二大的经济体,但治疗水平较为落后,所以我们要进行规范化的治疗,这样才能在2030年真正使肿瘤病人的5年生存率提高1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的这一批创始人肩负重任,希望可以通过和年轻一代的肿瘤学者和血液学者的共同努力,争取在有生之年使我国达到全球肿瘤治疗的先进水平,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