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15%,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过去20年间,尽管化疗药物有了重大进展,然而生存期并没有明显改善。今年的肺癌大会设立了小细胞肺癌微论坛专场,重点讨论了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热点话题。我们特邀论坛讲者之一——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Ramaswamy Govindan教授给我们分享了他在小细胞肺癌治疗方面的经验和认识。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生物学行为恶劣,预后凶险。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您能解释一下小细胞肺癌预后如此之差的原因吗?
Ramaswamy Govindan: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细胞肺癌缺失两种肿瘤抑制基因Rb 和 P53,且缺乏EGFR突变和 ALK重排等肿瘤基因改变,因此无法使用激酶抑制剂进行治疗。第二,小细胞肺癌基因不稳定性显著,调控细胞周期的基因复杂和多变,因此对于靶向治疗极其不敏感。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特别是化疗抵抗的非小细胞肺癌,我们或许可以发现敏感的靶向治疗药物。例如,今天的会议上我们报告了一种新的PARP1抑制剂。PARP1在小细胞肺癌中呈高表达,初期试验证据发现PARP1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有些临床价值。此外,小细胞肺癌中发现多种DNA修复通路的改变,不出意外,这也将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与非小细胞肺癌相比,小细胞肺癌有哪些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特征?
Ramaswamy Govindan:许多肿瘤都有RB或P53基因的自发丢失,而在非小细胞肺癌,P53丢失较为常见而 RB丢失不那么显著。在小鼠实验中如果敲除RB和P53基因,将获得小细胞肺癌模型。神经内分泌类肺癌中,RAS通路改变显著;而在鳞癌中,细胞分化和氧化通路异常更常见。因此,总的来说,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在于基因突变机制的差异。
非小细胞肺癌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哪些治疗手段?治疗现状如何?
Ramaswamy Govindan:小细胞肺癌使用放化疗治疗后,往往早期出现耐药,我认为研究其耐药机制并联合新的药物是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主要策略。有三类药物比较有前景,一是DNA通路抑制剂,如PARP1抑制剂;第二是免疫治疗,即免疫检查点抑制治疗,这次会议报告了让人激动的早期针对DLL3的靶向治疗结果,这是个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