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作为泌尿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病理类型以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CC,ccRCC)为主,其余可归类为肾非透明细胞癌(non-clear cell RCC,nccRCC)。伴有癌栓的局部进展期RCC外科治疗是临床难题之一,第40届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年会(3月21-24日)以Oral形式公布了新辅助特瑞普利单抗+阿昔替尼(Axitinib)治疗伴有下腔静脉癌栓(IVC-TT)肾细胞癌的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围手术期、病理学和肿瘤学结果(摘要号A0766)[1]。《肿瘤瞭望》在EAU现场邀请通讯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顾良友教授解读这项研究,并分析新辅助靶免联合治疗的探索前景。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作为泌尿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病理类型以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CC,ccRCC)为主,其余可归类为肾非透明细胞癌(non-clear cell RCC,nccRCC)。伴有癌栓的局部进展期RCC外科治疗是临床难题之一,第40届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年会(3月21-24日)以Oral形式公布了新辅助特瑞普利单抗+阿昔替尼(Axitinib)治疗伴有下腔静脉癌栓(IVC-TT)肾细胞癌的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围手术期、病理学和肿瘤学结果(摘要号A0766)[1]。《肿瘤瞭望》在EAU现场邀请通讯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顾良友教授解读这项研究,并分析新辅助靶免联合治疗的探索前景。
局部进展期RCC合并静脉癌栓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请您谈一谈这类患者的围手术期传统治疗挑战是什么,目前存在哪些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顾良友教授:下腔静脉癌栓形成是局部进展期RCC的重要临床特征,尤其当癌栓累及肾静脉、下腔静脉或延伸到右心房时,将显著增加手术的复杂性和难度。对于伴有癌栓的局部进展期RCC患者,肾根治性切除联合癌栓取出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但术中需面临血管重建、大出血风险控制及肺栓塞预防等多重挑战。值得注意的是,癌栓的Mayo分级(反映癌栓累及水平)与手术风险呈正相关,分级越高(如MayoⅣ级累及右心房),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显著增加。综上,降低癌栓高度和分级是迄今未被满足的重要临床需求。
针对伴IVC-TT的RCC患者,新辅助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治疗可对手术产生哪些影响?
顾良友教授:伴有IVC-TT,尤其是高位癌栓的肾癌患者手术难度较大,围手术期风险高,除了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改进和手术策略优化,本团队致力于通过术前新辅助治疗降低癌栓分级。在新辅助治疗方案选择方面,考虑到既往单药靶向治疗降低癌栓级别的效果有限,基于III期RENOTORCH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特瑞普利单抗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阿昔替尼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RCC一线治疗的良好结果,我们在单臂Ⅱ期NEOTAX研究(注册号:ChiCTR2000030405)中探索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新辅助治疗方案[2]。
NEOTAX研究在2020年3月-2023年10月期间纳入29例伴Ⅱ-Ⅳ级IVC-TT、拟行根治性肾切除术联合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的ccRCC患者(临床分期:cT3b/c,cN0/1,cM0/1),术前进行特瑞普利单抗(240mg,iv,Q3w)联合阿昔替尼(5mg,BID)治疗4周期,治疗完成后6周内进行手术切除,最终有25例患者完成治疗并纳入分析。2024年ESMO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接近44%的患者实现癌栓降级,几乎所有患者的癌栓高度都有降低。实现癌栓降级后,可有效缩小手术范围,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围手术期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这项入选2025 EAU的研究(摘要号A0766)是基于前期NEOTAX研究,纳入接受新辅助特瑞普利单抗+阿昔替尼治疗后行下腔静脉癌栓切除术的21例患者,旨在比较接受靶免联合治疗的伴IVC-TT的ccRCC患者与历史阴性队列的围手术期结局、肿瘤学获益及病理缓解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47.6%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IVC-TT的Mayo分级降低。靶免联合组的术中估计失血量(800 ml vs 2000 ml,P=0.029)、输血率(57.1%vs 90.5%,P=0.014)及总输血量(540 ml vs 1510 ml,P=0.01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原发灶(PT)与癌栓(TT)的病理缓解率分别为9.5%和19.0%。原发灶与癌栓出现主要病理缓解(MPR)及完全病理缓解(pCR)的特征是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显著更高(P=0.023和P=0.018)。靶免联合组与对照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4.3(15.4-53.7)个月和25.4(12.3-34.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28.2个月(95%CI:20.5-36.0)和15.0个月(95%CI:10.9-19.1),总生存期(OS)分别为41.9个月(95%CI:18.8-65.0)和40.9个月(95%CI:11.9-69.8)。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新辅助特瑞普利单抗+阿昔替尼治疗是伴有IVC-TT的ccRCC患者PFS(HR=0.254;95%CI:0.098-0.660;P=0.005)与OS(HR=0.231;95%CI:0.062-0.869;P=0.030)的独立预后因素。
我们从这项研究中可以看出,相较于直接手术,新辅助特瑞普利单抗+阿昔替尼治疗可为IVC-TT患者提供更优的围手术期及肿瘤学结局。相较于原发灶,癌栓出现更好的病理缓解。这为伴有IVC-TT的ccRCC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提供了新策略。
对于伴有静脉癌栓的RCC患者,特瑞普利单抗+阿昔替尼新辅助方案的安全性如何?
顾良友教授:靶免联合方案在晚期RCC中的研究和应用已证明其安全性可控可管理,而且临床医生对靶免联合治疗的副作用管理经验已有积累。在新辅助场景下,靶免联合治疗应用的时间会更短一点,一般在三个月左右,相比晚期患者的用药时间更短,所以安全性会更好一些。
II期NEOTAX研究证实新辅助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具有良好安全性特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大多为1-2级,3级TRAE不超过30%,未观察到4/5级TRAE事件,且无因TRAE导致手术延期的病例。
哪类患者最可能从新辅助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治疗中获益,是否有特定的患者特征或生物标志物可作为疗效预测和患者筛选标准?
顾良友教授:探索新辅助靶免联合治疗的优势人群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实施治疗。根据过去的临床经验,Mayo II级及以上癌栓有必要进行降级,而且在既往新辅助靶向治疗研究中对TKI的治疗反应更好;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亚型对靶免联合治疗的反应会更好一些,因此II期NEOTAX研究入组了癌栓Mayo分级II级以上的透明细胞癌患者。在分子机制方面,既往我们开展的免疫细胞分析有一些初步发现,比如术前和术后样本中的T细胞亚群与ccRCC伴癌栓患者的新辅助治疗疗效可能相关,2025 EAU的这项结果显示原发灶与癌栓出现MPR及pCR的特征是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显著更高。希望未来能开展更多研究,整合临床特征、分子机制及影像学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分型,以更精准地指导疗效预测。
展望未来,我们团队将继续深化对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的研究。基于现有的临床队列数据,我们正致力于开发更加精准的预测模型,以筛选出最可能从新辅助靶免疫联合治疗中获益的患者群体。
未来是否有计划开展III期随机对照试验(RCT)?若开展III期试验,研究终点会如何设计?
顾良友教授:当前新辅助靶免联合治疗的研究证据主要源于Ⅱ期单臂试验(如NEOTAX研究分析了25例患者),需通过更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提升证据等级。鉴于Ⅲ期RCT研究的样本量很大及成本高昂,我们初步计划先开展Ⅱ期RCT试验。若未来能推进至III期RCT研究,个人认为研究终点应涵盖肿瘤客观缓解率(ORR)、病理缓解率、PFS和OS等指标。
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请谈一谈靶免联合方案在RCC新辅助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前景。
顾良友教授:新辅助靶免联合方案在肾癌外科综合治疗中展现重要临床价值,涵盖术前缩瘤、免疫微环境重塑及癌栓降级等关键环节。除了在伴有静脉癌栓的患者中开展NEOTAX研究,我们团队还尝试将靶免联合方案应用于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较大或癌细胞侵犯肾被膜以外的人群,并探索了缩瘤保肾的可能性。全球范围内新辅助靶免联合研究持续开展,但现有证据多来自II期单臂研究。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在《癌症免疫治疗》(JITC)刊登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ccRCC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3];南京鼓楼医院研究团队在2024年ASCO-GU年会上分享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阿昔替尼作为ccRCC新辅助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4]。
《2023 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将阿昔替尼联合阿维鲁单抗(avelumab)列为ccRCC(仅适用于高复发风险患者)新辅助治疗的Ⅲ级推荐,标志着其在术前治疗中的初步认可。未来需整合各中心的回顾性/前瞻性数据,开展更大样本量的研究,积累生存获益的证据,进而提高靶免联合方案的临床接受度。
近年来,靶免联合治疗用于晚期RCC一线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新辅助和辅助治疗领域也展开探索。基于现有研究发现,请您谈一谈阿昔替尼在RCC靶免联合治疗中的基石地位。
顾良友教授:在晚期肾癌一线治疗领域,TKI和ICI靶免联合方案已获多项III期随机对照研究验证,包括KEYNOTE-426(帕博利珠单抗+阿昔替尼)、JAVELIN Renal 101(阿维鲁单抗+阿昔替尼)、CheckMate-9ER(纳武利尤单抗+卡博替尼)、CLEAR(帕博利珠单抗+仑伐替尼)及RENOTORCH(特瑞普利单抗+阿昔替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肾癌诊疗指南》已将TKI联合PD-1抑制剂方案纳入转移性或不可切除ccRCC中高危患者一线治疗的Ⅰ级推荐(1A类证据)。对于靶免联合治疗,TKI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以及药物可及性:以阿昔替尼为基础的靶免联合方案展现出了不俗的疗效、较为良好且稳定的安全性,而且阿昔替尼是所有TKI中在国内唯一有RCC适应症的TKI,可及性佳。目前双免方案在国内接受度不高,阿昔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已成为国内转移性或不可切除ccRCC中高危患者的首选。
靶免联合治疗在新辅助和辅助治疗领域的研究证据还不是很多,但目前已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围手术期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期待随着更多药物的可及性增加,研究人员能探索更丰富的靶免联合方案,拓展其在肾癌治疗中的应用场景,为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
参考文献
[1]Cheng P.,Xiaohui D.,Jinhang L.,Qiyang L.,Qilong J.,Jialong S.,Xu B.,Haiyi W.,Xu Z.,Baojun W.1,Xin M.,Qingbo H.,Liangyou G.,et al.Neoadjuvant toripalimab plus axitinib for renal cell carcinoma with inferior vena cava tumor thrombus:Perioperative,pathological and oncological outcomes based on propensity-score matching.2025 EAU,A0766.
[2]Gu L,Peng C,Liang Q,et al.Neoadjuvant toripalimab plus axitinib for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with inferior vena cava tumor thrombus:NEOTAX,a phase 2 study.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2024 Oct 4;9(1):264.
[3]Huang J,Wang Y,Xu F,et al.Neoadjuvant toripalimab combined with axitinib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a single-arm,phase II trial.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2024;12:e008475.doi:10.1136/jitc-2023-008475
[4]Shun Zhang,Changwei JI,Guangxiang Liu,Hongqian Guo;A phase II study of neoadjuvant tislelizumab and axitinib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non-metastatic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accRCC).2024 ASCO-GU.Abstract ID: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