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 2022丨毛丽丽教授:黑色素瘤诊治指南晚期治疗进展解读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2/11/8 16:21:45  浏览量:8695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主办的第25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2年CSCO学术年会于2022年11月5日~12日召开。

编者按: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主办的第25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2年CSCO学术年会于2022年11月5日~12日召开。在11月5日北京会场的黑色素瘤专场上,2022版《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正式发布,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毛丽丽教授对新版指南的晚期治疗进展进行解读。
 
一年一度的CSCO大会于11月5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拉开帷幕。此次会议发布了2022版的黑色素瘤诊治指南。针对该指南的晚期治疗进展,进行了以下更新。
 
晚期皮肤黑色素瘤
 
首先对于晚期皮肤黑色素瘤,新版指南在III级推荐中增加了LAG3+PD-1的一线治疗推荐,以及携带NRAS突变患者应用MEK抑制剂的二线治疗推荐。
 
RELATIVITY-047是LAG3+PD-1对照单药PD-1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纳入714名患者,随机分配至RELA+NIVO组(n=355)和NIVO组(n=359)。研究的主要终点指标为中位PFS,两组的结果分别为10.1个月(RELA+NIVO组)和4.6个月NIVO组。亚组分析显示,在各个关键亚组中RELA+NIVO组的PFS均优于对照组。安全性分析显示,RELA+NIVO组的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8.9%。在这一国际多中心研究中,也纳入了肢端和粘膜原发的患者,占比分别约11%和6%,在这些特殊亚型的患者中,同样发现RELA+NIVO的PFS优于单药。基于此研究结果,RELA+NIVO的组合已在美国获批上市,相关的临床研究亦在我国进行,中国患者的研究数据还有待于继续随访。
 
NRAS突变一直被认为是黑色素瘤重要的驱动基因,但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主要针对RAS下游的MEK蛋白,多种MEK抑制剂在相关领域进行探索。NEMO研究是一项随机、3期研究。受试者为初治或免疫治疗失败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均携带NRAS突变,2:1随机分配至binimetinib组或达卡巴嗪组。研究共纳入402例患者binimetinib组为269例,达卡巴嗪组133例。两组的中位PFS分别为2.8个月和1.5个月。OS无统计学差异。基于此研究结果,NCCN指南将binimetinib写入了晚期黑色素瘤的二线治疗推荐,用于NRAS突变的免疫治疗失败的患者。但binimetinib在我国尚未上市,国内亦有两项针对NRAS突变晚期黑色素瘤的MEK抑制剂研究正在进行中。一项研究的药物为HL-085,该药的I期研究结果已在2020年ASCO会议上公布,研究共纳入33例患者,其中4例患者获得PR,中位PFS为17.4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肌酸激酶增高、外周水肿、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药物的安全性情况与既往研究结果类似。另一个研究药物为FCN-159,I期研究的结果亦已发表。此研究同样共纳入33例患者,4例患者获得PR,中位PFS为3.8个月,安全性数据与其他MEK抑制剂类似。
 
由于RELATIVITY-047研究和我国的MEK抑制剂研究中均纳入了肢端、粘膜的患者,因此在新版指南的肢端、粘膜晚期治疗部分,也将上述更新增加到III级推荐中。
 
晚期肢端黑色素瘤
 
对于晚期肢端黑色素瘤,新版指南在III级推荐中增加了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替莫唑胺的一线治疗推荐。
 
这一推荐来源于2022年ASCO会议上的口头报告的一项临床研究结果。该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单臂II期研究,探索了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替莫唑胺在晚期黑色素瘤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共纳入50名患者,ORR为64.6%,包括1例CR和30例PR。中位PFS和OS均未达到,1年的PFS率为81.7%。最常见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24.0%)、直接胆红素升高(22.0%)、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20.0%)、丙氨酸转氨酶升高(16.0%)和高甘油三酯血症(14.0%)。晚期肢端黑色素瘤一直是免疫治疗的难点,既往研究显示单纯的免疫治疗疗效欠佳,而这一研究提出的免疫+抗血管+化疗的三药组合刷新了晚期肢端黑色素瘤的疗效记录,未来的生存数据也将进一步验证三药组合的疗效持续性。
 
其他晚期黑色素瘤
 
对于晚期粘膜黑色素瘤,此次CSCO指南并无更新。晚期粘膜黑色素瘤的治疗一线仍以化疗为主,新型的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的研究层出不穷,目前主要作为II级、III级推荐被纳入指南中。随着新型药物的数据不断积累,日后或许会进入I级推荐的领域。
 
晚期眼部黑色素瘤一直是治疗的难点,尤其是葡萄膜黑色素瘤,传统的治疗有效率低,但新型免疫治疗的获益亦不明显。由于缺乏新的临床研究证据,此次指南未作更新。但在近两年的ASCO会议中,不断有新的TIL细胞研究、双特异性蛋白的研究受到关注,亦显示出一定的前景。双特异性蛋白tebentafusp今年已在美国获批,成为首个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晚期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药物。希望国内也能尽快开展相关研究,力争早期改善我国患者的治疗困境。
 
毛丽丽教授
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委员
悉尼大学westmead医院肿瘤中心、澳大利亚黑色素瘤研究中心(MIA)访问学者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彭伟彬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黑色素瘤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