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12月7日~12月13日,“第十届泌尿肿瘤国际论坛暨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2020年会、中国临床肿瘤协会前列腺癌专家委员会2020年会”在杭州成功举行。CACA-GU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李长岭教授与我们分享了肾癌综合治疗的相关进展。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肿瘤瞭望》:对于转移性肾癌患者,通过局部治疗减小肿瘤负荷可能有助于改善生存和生活质量。您在临床中会选择什么样的患者进行减瘤治疗?在减瘤术、消融、放疗等不同局部治疗方面会如何选择?
李长岭教授:这个问题是病人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医生关注的热点。关于转移性肾癌的治疗是否进行减瘤术,从国际数据来看还有一些争议,但是从真实世界来看,哪些患者适用患者是有一个共识的。目前认为有症状的,通过一些评分(比如MSKCC、IMDC)表明身体情况或预后比较好的,能够耐受手术的病人,适合做减瘤性肾切除或转移性病灶切除,治疗方法有手术、消融、放疗等。但是如果病人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转移性病灶比较多,这种患者就不太适合做减瘤术,他们更适合做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系统治疗。
《肿瘤瞭望》:术前新辅助治疗可以使肿瘤降期,实现不可手术转化为可手术。您在临床实践中,会选择什么样的患者进行术前治疗,术前治疗的方案一般如何选择?
李长岭教授:如何用现有的药物或技术做好新辅助治疗也是我们泌尿外科医生都关心的问题。新辅助治疗通过在术前做一些治疗从而对手术有所帮助。对于手术肿瘤比较大,或者做保肾手术有一定困难的患者可以选择新辅助治疗。目前有一些数据表明,靶向治疗TKI类药物,如阿昔替尼、索拉菲尼、舒尼替尼、培唑帕尼等,术前使用这些药物可以达到缩瘤的目的,更利于外科医生进行保肾手术或者实现R0切除。现在发展到了免疫治疗时代,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的新辅助治疗方式正在临床中逐步探索。

肾癌不同的药物治疗时代发展
《肿瘤瞭望》:近年来,免疫治疗或者免疫联合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越来越多。现有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物标志物方面,对免疫治疗优势获益人群的选择有何指导意义?
李长岭教授:对于转移性肾癌的药物治疗,目前国内外指南主要是根据MSKCC或IMDC预后模型进行危险分层,总体上低危患者优先推荐靶向治疗,中高危患者优先推荐免疫或免疫联合治疗。比如,2020年更新的CheckMate-214研究长期随访数据,对于IMDC分类为低危的患者,选择TKI类靶向治疗的客观缓解率以及PFS都是可以获益的。中高危的患者选择联合治疗,即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或双免疫治疗,患者都是可以获益的。当然,这样的分层还是基于临床病理特征的,未来需要探索更精准的生物标志物,比如像PD-L1表达水平、肿瘤突变负荷(TMB),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以及内在分子亚型等在其他实体瘤免疫治疗中已经有了很多的探索。

CheckMate-214研究是根据IMDC评分进行分层的
《肿瘤瞭望》:随着免疫治疗时代的来临,您如何看待肾癌靶向治疗的地位,以及靶向、免疫治疗的排兵布阵?
李长岭教授:按照IMDC分类法,从循证医学证据来看,转移性肾癌为低危的患者要选择靶向治疗(TKI类)。目前免疫治疗的药物越来越多,但是国内的可及性要差一些,还没有肾癌的适应症。所以根据我国的现状,低危的转移性肾癌可以选择靶向治疗。从国际数据来看,中高危患者更推荐联合治疗或双免疫治疗。但由于国内一些免疫药物还没有相应的适应症,因此中危的患者也在用靶向治疗。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有了的一些经验,大家也都在摸索中,期待中国能尽快审批免疫治疗用于转移性治癌的适应症方面的内容。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